近年来,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,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50万辆,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今年1-3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9.3万辆和125.7万辆,同比均增长1.4倍。
但也要看到,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长、老旧车辆不断增多,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,部分企业质量保障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完善;同时,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等新问题的出现,使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。
新能源汽车市场颇为“闹心”
当前,新能源汽车市场颇为“闹心”,除了原材料短缺和涨价等,还有一直存在的新能源汽车“自燃”问题。
受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,不少车企纷纷涨价,动辄几千甚至几万元;有的受疫情影响,整车生产已暂停;而交付时间往往也长达几个月,让消费者直呼“捉急”。此外,4月5日至11日,在短短一周内,已相继报道了5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。
短时间内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先后发生自燃事故,再度让市场审视起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。过去一年里,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新闻也并不鲜见。
新能源汽车起火有多频繁?
如果以新闻报道为标准,过去两年里,被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一共有86次,平均约一周一次。
但见诸报端的起火事故,只是新能源汽车们“燃烧”的一部分。
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在今年4月3日给出的最新数据,从交通工具火灾看,新能源车辆增幅较大。
今年一季度,新能源汽车火灾共有640起,同比上升32%,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7辆新能源汽车在“燃烧”。
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表示,近些年,新能源汽车发展暴露出一些安全问题,引起了全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。
随着对安全事故成因、机理分析研究得不断深入,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也越来越有针对性,指导性也越来越强。
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高歌猛进、市场保有量快速扩大的新形势下,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安全防控水平,显得更为紧迫重要。
为提升新能源车的质量安全水平,4月8日,工信部、公安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应急管理部、市场监管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
《指导意见》从产品设计、供应商管理、生产质量管控、动力电池安全等全方位提出意见,包括八个部分22条,为新能源汽车创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。
其中的安全性设计指导文件,可细分为整车级、系统级、零部件级,涵盖较多内容:包括整车功能安全、动力电池安全、使用操控安全、充换电安全、消防安全、网络安全等。
针对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等新问题,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企业要依法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、网络安全等级保护、车联网卡实名登记、汽车产品安全漏洞管理等要求,切实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,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,保障数据安全。
总之,《指导意见》的发布实施,进一步完善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,有效强化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和有效运行要求。
我们坚信,在主管部门的号召下,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定能积极行动起来,携手努力,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升级,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、快速、高质量发展。
产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前提,企业安全系统是产品安全的基础保障。
正如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所说:“我们始终强调,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,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。”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,统筹提升功能安全、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等保障能力。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,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。构建系统、科学、规范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,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更放心地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