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财经 >  >> 
负极材料市场“新变”

时间:2022-05-09 10:51:45    来源:高工锂电网

产能供不应求叠加价格上涨,负极材料企业Q1业绩“冲高”。

2021年Q1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6.87GWh,同比增长140%。受此带动,2022年Q1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23.7万吨,同比增长76%。

价格方面,受石墨化供应紧缺,上游石油焦、针状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,Q1人造石墨负极均价较去年普遍增长5%-10%。目前负极材料企业在手订单饱满,总体供不应求,预计今年Q4前负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。

负极材料板块向好,在上市公司Q1业绩中也得到直观体现。其中,国民技术Q1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54.39%,杉杉股份、中科电气、璞泰来Q1净利润也分别达到166.93%、91.25%和90.28%。

其中,杉杉股份的负极材料业务Q1净利润贡献达1.47亿元,同比增长43%。

portant;width:414px !important;" />

综合来看,负极材料产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,包括参与主体、产能规模、产品品类、上下游联通等多个环节,这也将影响未来几年负极材料市场变化。具体来看:

1、动力电池巨头争夺戏码愈演愈烈

今年以来,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对于负极材料的争夺和加码愈演愈烈。

蜂巢能源两度领投河北坤天,布防负极供应链;CATL(3亿)、ATL(1亿)、BYD(1.5亿)等战略投资杉杉股份负极材料业务;亿纬能与中科星城合资成立云南中科星城;内蒙古国轩年产能40万吨乌海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......

长期来看,GGII预计,2025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456GWh,按照1GWh需求1000吨负极材料估算,则2025年负极材料的需求量达到145.6万吨。

受供应链维稳保供驱使,降低负极材料成本,头部电池企业通过长单绑定、合资合作、投资入股等形式入局负极材料,已经成为一大趋势。

2、新增产能以一体化项目为主

高工锂电统计显示,2022年Q1国内新增的负极材料扩产项目达21起,一体化项目占比过半达到11起。在石墨化供应紧缺、原材料上涨压力下,一体化布局已经成为负极材料企业核心“护城河”。

包括璞泰来、杉杉股份、星城石墨、凯金、翔丰华等负极企业近两年均在积极加快石墨化、炭化及上游原材料等一体化产业链布局。其中,璞泰来已形成了从原材料针状焦的供应、前工序造粒、石墨化加工、碳化包覆到负极材料产成品的一体化负极材料产业链布局,且石墨化、碳化等关键环节的自供率行业领先。

目前,负极厂商自建石墨化产能已初具规模效应,主流负极企业一体化项目大都在10万吨级及以上的量级。

3、负极产能结构性过剩或加速显现

高工锂电注意到,除了传统的负极材料企业之外,多股势力也在试图抢占负极材料市场红利。如索通发展、山东京阳、杰瑞股份、龙佰集团等等负极材料上游原材料或关联企业;索通发展、广东宏宇、山河智能等跨界企业。

多方资本角逐,2022年Q1国内新增的负极材料领域产能达到270万吨,满足约1928GWh-2076GWh的电池产能需求。若叠加去年国内企业在负极领域的产能布局,该数字将进一步放大。

GGII指出,负极材料属于高能耗行业,审批和建设周期相对较长,具备上下游资源、团队支撑、技术实力的企业理性扩产,而盲目新进入者后续产能闲置可能性较大,未来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将日益凸显。

4、硅基负极市场加速起航

随着电动工具、动力电池、高端数码等下游应用市场需求“起风”,负极材料企业对于硅基负极材料的推进不断加快。

杉杉股份已率先实现批量供货,在快充消费类产品市场保持领先。最新一代快充类产品(3C、5C)已经在全球主流消费类企业试产,预计2022年全面导入;在动力电池应用领域也已通过主流车企的多轮评测。

此外,包括璞泰来、石大胜华、翔丰华、硅宝科技等材料企业也在加速推进硅基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。

行业一致判断是,兼顾相比石墨更高比容量与更长使用寿命,硅基负极在高端锂电领域将快速迎来规模化应用需求。同时,4680大圆柱电池以及长续航快充车型的规模化量产,将推动硅基负极材料进入高速增长通道。

关键词: 杉杉股份 同比增长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

X 关闭

X 关闭